【开栏语】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回首往昔,江科大人在时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书写了“奋进江科大”的精彩答卷。步入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我们心潮澎湃、蓄势待发。为营造“开局即冲刺”的浓厚氛围,将“干字当头、精耕细作”落到实处,党委宣传部特别开设《蛇年开局话发展》专栏,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走进机关部门、学院,对话教师、学生,听思路、看举措、展担当,传递奋进强音,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汇聚磅礴力量,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取得新成效。
专栏首发恰逢第115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964年7月10日,《人民日报》首次以“妇女能顶半边天”为题赞扬新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走出家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2013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新时代新女性“妇女能顶半边天”。本期,我们特别推出“妇女能顶半边天”专稿,一起致敬在学校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绽放夺目光彩的每一朵“铿锵玫瑰”,让我们共同领略新时代新女性的“硬核担当”。
聚力创新育英才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 徐剑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赛事综合贡献力位列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第4位、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78项、一个团队首次斩获全国研究生“数模之星”亚军、10项赛事获评“全国优秀组织奖”……近年来,研究生培养工作捷报频传。
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为主阵地,研工部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及考核制度,支持学院打造“一院一赛”学科竞赛培育模式,调动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积极性,并联合各学院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研”途微讲堂等系列科技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交流氛围。硕士研究生考博率逐年提高,2024年,全校共129人被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其中77人考入“双一流”高校,录取率达8.3%。
“2025年,我们要继续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深入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领航行动,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徐剑表示,要立足研究生班级、基层组织和课题组,以党建“双创”为抓手,协同党委组织部推进科研团队、课题组党支部建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强化辅导员和导师队伍教育引导作用,鼓励各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需求与有关部门单位联合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将优质实践资源有机纳入教育教学安排;以门户网站和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为抓手,优化和完善研究生奖助、请销假流程、各类管理员权限等业务,协同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深度融合。未来,研工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协同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双向赋能 自信向上
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 张霞
“作为一个‘老而又新’的学院,2024年是学院发展有突破的一年。”张霞表示,学院成立了青年博士党员先锋队,打造“自新·讲堂”党员阵地,“老、中、青”三代教师相互结队,党建与科研双向赋能:牵头制定并正式发布2项国家标准,新增国自科基金4项,正式发表影响因子(IF)10以上高水平论文3篇,高质量专利转化金额60万。学院获批省级样板支部1个。
提到党建,张霞有自己的方法论,她始终坚持“五创双融合”。今年开年,学院就将党建共建的几个单位“跑了遍”,主动拓展外部资源,重点推动支部建设与专业、科研团队建设相融合,鼓励教师在自主创新中发挥力量。目前,“船舶电气控制”科研团队达成200万横向合同2项。
“我们致力于激发青年的自‘新’力”,张霞介绍,学院大力推进自“新”党员先锋队建设,引导青年教师发挥党员担当,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卡脖子”难题,以“智能船舶”“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线,双向赋能党建科研。在人才培养方面,以“自新·讲堂”为载体,以科技创新联盟工作为平台,以宿舍实验室优化升级社区智能车为手段,赋能学生成长。目前,25届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近1/6的学生已经考取国家电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挑大梁,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张霞表示,学院正积极落实与江苏省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党组织、泰兴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党委等合作共建,推动与联盟单位的科研赋能对接,目前已与党建共建单位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初步建设完成校企PLC联合实验室,即将成立“船舶智慧制造创新中心”,出版PLC产教融合教材,推进校企联合课程建设,培育产教融合专业,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样板。学院将进一步实施党建优势转化机制,持续深化“四学四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发挥区域化党建集群效应 为高水平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张家港校区、苏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徐琳
“回眸2024年,张家港校区、苏州理工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大局,紧密团结和依靠全体师生,攻坚克难、拼搏奋进,在新征程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一年来,校区、苏理工党委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在纵深推进区域化党建共建、协助学校申报冶金学科博士点、推动内部治理优化、指导苏理工共青团工作持续位于全省前列等方面取得了诸多亮眼成绩,校区毕业生就业率达93.18%,彰显出一体推进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的显著成效。
“做好党建工作至关重要。”在徐琳的工作中,她将区域化党建共建作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致力于统筹融合学校和校区科技、人才资源,以区域化党建共建串联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和服务链,着力探索构建互联互补、互动互赢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2025年对学校意义重大,校区、苏理工也将迎来办学20周年,我们要紧跟学校奋进步伐,把担当融入奋进轨迹。”徐琳谈到,校区、苏理工将深入学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从推进苏理工转设、推进硕博士点建设、持续实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持续实施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工程、推进有组织科研、开展学校在港办学20周年系列活动等方面开展工作。她说,“展望新的一年,立足校区、苏理工办学实际,就是要牢牢把握思维理念持续性更新、内涵建设体系化提质、与区域及产业链条式融合、三地办学互补式协同这几项基准点,不断优化办学定位,加快推进改革创新,为高水平大学建设贡献校区、苏理工力量。”
双桨破浪 育人与科研共潮生
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全国优秀教师 朱永梅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2024年是朱永梅的“教学丰收年”,荣誉背后是她二十年如一日,始终扎根教学科研一线的坚守。
“我们要让学生毕业时,口袋里不仅装着文凭,更带着解决‘卡脖子’技术的钥匙。”朱永梅秉持“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创设了“课堂教学-创新训练-工程实践”产教协同的课程教学模式,获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今年,她将继续践行教育家精神,深化产教融合,主动对接船海装备行业发展的新业态和新需求,以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开发前沿课程为抓手,将行业最新技术标准融入教学,推动学生参与智能船舶等实践项目,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此外,为积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朱永梅团队也将加快AI技术与教学场景的深度融合,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智能评测系统等工具,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数字素养。
多年来,朱永梅一直聚焦船海行业前沿,投身深海耐压装备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2025年,她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着重围绕水下装备安全评估、绿色智能船舶等国家战略方向,申报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重点攻关深海耐压壳轻量化和安全评估等瓶颈。同时结合课题培养研究生,产出更多优秀论文成果。她希望在这项科研取得一定成绩后,能够反哺教学与产业,形成“需求驱动—技术突破—产业应用”闭环生态,助力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做科研高峰与育才沃土间耕耘的“追光者”
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 喻洁
谈及过去一年的累累硕果,喻洁眼波流转间尽是谦逊:“从零起步,亲手搭建制氢及二氧化碳还原实验室,获批教育部海外引才专项,看着指导的项目在‘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上斩获特等奖……这一切的幸运与成就,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与激励。”
“作为教师,我深知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能够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是莫大的幸福,这份双向奔赴的欢喜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在喻洁的教案本上,荧光笔标注的互动设计如繁星点点,每一笔都凝聚着她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谈及个人工作目标,从教书育人、指导本科生进行学术研究和参加学术竞赛到积极做好科研项目申报,她娓娓道来。
面对学校2025年发展目标,喻洁满怀信心地规划着自己的贡献之路:“于个人而言,我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国家‘双碳’战略机遇,与行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一方面,稳步实施原位测试技术平台搭建计划,着重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向Nature或Science子刊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起冲锋;另一方面,积极串联产学研链条,奋力攻克电解水制氢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力争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得最高奖;同时,全力以赴冲击国家优青或青年拔尖等人才项目,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影响力与竞争力,为学校国家级人才梯队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脚步向下扎根 故事向上生长
粮食学院团委副书记 武兆文
先后获得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江苏省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一等奖、镇江市青年讲师团讲师、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校“优秀辅导员”、瑞华杯“最美辅导员”等20余项荣誉;带领学生团队创建了江苏省首个以大学生为主体、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志愿服务组织——镇江市京口区金谷志愿服务中心,先后获江苏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首批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小组团”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等荣誉。
“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懂技术的‘粮食人’,更是心怀‘国之大者’的‘守粮人’。”在工作中,武兆文始终坚持带领学生走进粮仓车间、田间垄头,在田野间讲好思政故事,让青年触摸中国饭碗的温度。依托“金谷志愿服务中心”,链接政府、行业、兄弟高校三方资源,开展“粮师培根、粮心铸魂、粮技启智、粮情润心”四项工作,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服务社会”四位一体全方位实践育人模式。同时,她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活动,从清明节到中秋节,从营养日至粮食日,让青年学子的脚步与粮食安全的故事深深交融。这份“润物无声”的功力,源于工作中的持续学习,从心理咨询师到就业指导师再到青年讲师团讲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才能更好的让每一粒“粮食”都饱满发光。
新征程新作为,武兆文的未来规划清晰且目标明确。她说,新的一年里,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力打造“金谷志愿服务中心”品牌,构建“服务+育人”双螺旋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和使命感,让志愿服务成为行走的思政课,推动毕业生扎根粮食行业,助力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取得突破,真正实现从“知粮爱粮”到“强粮兴粮”的青春蜕变。
青春筑梦 共绘辉煌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理学院2022级研究生 程冰洁
在江科大这片育人沃土上,每位学子都是学校蓬勃发展的生力军与见证者。当谈及青年学子如何助力学校发展时,程冰洁的眼中闪烁起智慧的光芒,言语间流淌着对学校的深切热爱。
“我们与江科大的故事,是双向奔赴的成长史诗。”程冰洁轻抚着校徽娓娓道来,将青春力量凝练成三个维度:
兴趣为翼,活力校园。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体育设施和心理辅导资源,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文艺活动、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充分展现当代青年的风采,以蓬勃的生命力为校园注入活力。
责任在心,携手并进。要始终铭记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学术责任,遵守校规校纪、维护校园环境的校园责任,利用专业知识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在责任意识中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引领,学术争锋。要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项目中,实现个人学术理想,为学校的学术声誉贡献力量;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展现担当精神,扩大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在行动中彰显青年担当推动学校发展。
三月芳菲,灼灼韶华。在这个独属于女性的节日里,祝全校女神们节日快乐!愿每一个阶段的你,都能在浪漫的路上奔赴最好的自己!
采访记者:张静、程鹏、罗文、邹佳静、张驰、壮丹丽、冒慧俐、刘扬